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筷子人生
发布时间:2020-10-15 11:35:48 作者:朱振华 编辑:李俊杰 阅读更多

筷子,就那么两根小棍棍,木的、竹的、金的、银的、象牙的,秀美还是丑陋,高雅还是粗俗,都不过是就餐的工具而已,好像与人生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其实人活着就要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就是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也代表你一种人生境界。

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筷子走入人类的生活。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发现吃饭有不方便之处,于是寻思制造方便进食工具,身边直接可利用的就是树枝,后来逐渐将树枝加工改造成筷子。先秦时称“梜”、汉代名“箸”、明代改叫“筷”,筷子这一中国餐具,蕴含着太多的文化与讲究。

大家都知道举案齐眉这个成语,说妻子贤惠有礼,其实这是古代分餐进食的佐证。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这种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可以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看到,他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宴饮。古代承托食物的盘如果加上三足或四足,便是案,正如颜师古《急就章》注所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分餐进食,一个人一双筷,食不言,清净自在。

盛唐时期,有了气派的高桌大椅,宫廷贵族的大宴都是高椅大桌进餐,中国古代步入会食制时代。《备宴图》是描绘宫中大宴准备情形的绘画,描绘巍峨殿宇的侧庭,临池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唐代后期,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

宋代《清明上河图》上,我们看到汴京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明清时代更是高桌大椅,聚餐成风,美酒佳肴,猜拳行令,不亦乐乎。会食传统经过千多年发扬光大,已是根深蒂固了。

会餐制的饮食风俗,赋予使用筷子的很多讲究,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围桌吃饭,长辈总是教导我们如何用筷子。譬如,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不能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要知道给长者挟好吃的菜,给尊者挟特意烹调的美食。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中的美味,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互相夹菜敬让,这些爱的表达是幸福的滋味。“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热情友爱。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出现许多家族式确诊病例。从病毒传播途径看,除近距离飞沫之外,大家共同夹吃一盘菜恐怕是最普遍的“零距离”接触了。王力教授有《劝菜》一文,对这样的“津液交流”有十分深刻的讽刺。他说十多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一桌人同时操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一碗汤上桌,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一盘菜端上来,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一件山珍海味,一人一筷子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一盘佳饶,众人分享,一人有病,也通过筷子众人分享,举杯投箸,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给人和乐美好的筷子这时成了魔棍,甚至病毒的媒介。

文明在进步,习惯成自然。可以期待,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期望这场疫情能够改变我们传统的夹菜方式,进一步提升餐桌文明。聚餐桌上配备“公筷”,防止“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

古往今来,筷子伴随每个中国人走完人生,你使用了多少种筷子,吃过多少种宴席,用过多久的筷子,里面有你的亲情友情爱情,有你的酸甜苦辣咸,有你的人生起落兴衰。即使一个人老去,特殊时候还会摆上一双碗筷,以示祭奠。筷子从某种意义上更有了灵魂的寄托于依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