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慧黠 陈江)盛夏时节,走进永州市蓝山县毛俊镇鹊峰村,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村民们在“六小园”里侍弄花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空心房”林立、环境脏乱的“后进村”。如今,鹊峰村不仅获评“美丽乡村示范村”,还成了全县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多亏了人大代表献策出力,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有盼头!”
“代表+支部”联动,让政策落地更“接地气”
“村里拆除空心房搞建设是好事,但我家老房子拆了,地基会不会被收走?”去年初,鹊峰村村民李德斌因地基权属一脸担忧。得知他的顾虑后,镇人大代表李发军和老党员主动上门,拿着政策文件耐心解释:“老李,你放心,拆了空心房,地基还是你的,村里还帮你免费平整,建个小花园都行!”
这样的场景,在鹊峰村已是常态。村里4名镇人大代表分别联系3个党支部,定期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代表们还积极参与村支两委决策研讨,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建议。今年以来,代表们走访群众120余次,收集“环境卫生红黑榜”“义工建家园”等建议86条,推动村支两委出台“一户一策”空心房拆除方案,协助开展空心房拆除工作,最终顺利拆除3000余平方米空心房,腾出土地建设“六小园”50余个。
“人大代表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沉下去’听群众心声,把政策讲透、把事情办实。”李发军说。
“代表+乡贤”合力,让资源整合更“有底气”
乡村振兴,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如何动员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鹊峰村人大代表想到了“乡贤”这个“活水”资源。镇人大代表李亚军是村里的辅警,也是乡贤代表。他在治安巡逻时,总爱“顺带”宣传乡村振兴政策,累计发放《政策明白卡》400余份,协助村民办理产业扶持、宅基地审批等事项23件。去年,村里要修一条产业路,资金不够,李亚军带头捐款,并动员在外经商的亲戚捐资10万元。“干部带头干,我们信得过!”有村民不仅捐了钱,还带着家人义务参与修路。
“人大代表+乡贤”的模式,让鹊峰村在资金、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依然顺利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该村通过“义工建家园”行动,带动村民参与义工3000余人次,筹工筹劳折合资金15万余元,还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基金会”,吸引在外老板、村里能人、村外嫁女纷纷捐款。
“代表+群众”共治,让环境整治更“聚人气”
乡村振兴,环境是“面子”,治理是“里子”。鹊峰村人大代表牵头推行“一约四制”环境治理体系——《村规民约》,明确“门前三包”责任,配套实施环境卫生收费制、网格保洁制、评比红黑榜制、义工积分制。每月22日是“环境清洁日”,代表们通过“村村响”广播动员村民参与义务劳动,全村447户积极参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路上都是泥,垃圾随处扔,现在出门就是小花园,晚上路灯亮堂堂,比城里还舒服!”80岁的村民李年云感慨道。
“代表+产业”引领,让乡村振兴更“有朝气”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大代表李凤香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她联合村里的种植大户,探索“农业+观光”模式,利用“六小园”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来鹊峰村参观的外地游客已达数千人,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前来旅游观光。“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优质稻种植规模,建立农产品初加工点,提升产业附加值。”李凤香说,人大代表们还在对接在外人才资源,建立“乡贤联络群”,争取技术、资金支持,培育本土种植能手。
从“脏乱差”到“洁美净”,从“后进村”到“示范村”,鹊峰村的蜕变,正是人大代表“接地气”履职的生动写照。谈到村里未来的发展方向,村党支部书记李恪六自豪的说:“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村级养老食堂,接下来准备规范土地流转,为村民种养殖的技术和销路上下深功夫,持续深化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具体举措,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村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