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人大 > 正文

冷水滩梅湾街道:建好代表“联络站”,搭建群众“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5-10-14 21:35:41 作者:蒋慧 周顺庆 编辑:雷少雄 阅读更多

(通讯员 蒋慧 周顺庆)近年来,冷水滩区梅湾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凭借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高质量履职,探索出基层人大工作“冷水滩路径”,让社情民意“直通车”更畅通,为民履职“服务链”更高效,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治理的生动实践。

微信图片_20251014160725_1_317.jpg

在联络站建设中,梅湾街道以“九有”新要求为标尺,推动阵地从“有场所”向“优服务”升级。街道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人大工委主任任副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及专职副主任不再分管政府职责内工作,确保精力集中投入联络站建设。同时,整合街道、翠竹园社区资源,建成近400平方米的联络站,划分群众接待室、人大代表调解室等功能区域,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由翠竹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副站长,实现功能分区明确、人员配备到位。此外,街道还完善代表学习培训、视察调研、经费保障等工作制度,保障联络站高效运转。

为让代表履职有方向、群众办事有路径,梅湾街道细化管理举措,畅通履职“快车道”。按照“就近方便、覆盖全面”原则,街道将辖区25名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分配至5个社区74个网格,通过“网格公示牌+线上二维码”公开代表信息,确保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并要求驻站代表每年至少2次进站接待群众,推动“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与群众关切,街道常态化组织代表开展履职活动,今年以来,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专题调研4次,围绕安全治理参与立法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3次,针对民生领域组织代表与职能部门协商2次。每月15日定为“代表进站接待日”,街道还组织代表参与“居民议事协商会+社区夜话”,推行“代表进网格”“代表联系小区邻长”机制,引导代表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决策“参谋员”、民生“服务员”、矛盾“协调员”。

作为“凝聚共识、破解难题”的关键平台,联络站更激活了基层治理“新动能”。梅湾街道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议事协商会议制度,按每1500名户籍人口配备1名议事协商员的标准,经“民主推荐、资格审查、公示聘任”程序,选出63名议事协商员,其中各级人大代表22名,社区居民代表、行业骨干等41名,形成多元议事队伍。街道设居民议事厅,5个社区各设“居民议事堂”,63名议事协商员按社区分组,每月至少开展1次“居民议事堂+社区夜话”,由联系社区的区级领导牵头,街道、社区干部、人大代表及区直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对群众诉求现场“派单”定办结时限,复杂问题纳入街道工作计划推进。以“解决小问题、服务大民生”为导向,街道通过议事协商确定15项民生微实事,目前已完成12项;居民议事厅收集18条群众意见建议,办结17条;人大代表调解室化解各类纠纷189起;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16条立法建议,3条被采纳,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为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梅湾街道还建立高效能激励与常态化评价机制。街道出台《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实施办法》,将履职内容细化为8个方面22项指标,明确“每年参与议事协商不少于2次”“化解矛盾纠纷不少于2起”等硬性要求,让评价“有标尺、可衡量”。每年12月,街道组织“代表履职评议大会”,由选民代表、社区干部、议事协商员组成评议小组,通过“现场提问、民主测评”从“联系群众、履职成效、作风形象”等维度打分,结果当场公布。评议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等,作为代表连任推荐、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奖优罚劣”激发代表履职主动性。

梅湾街道继续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优化联络站平台功能、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履职实效,为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