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艳姣 阳维凤 何少军)食堂后厨、采购清单、学生餐桌,都是他们的履职阵地;一个个问题、一次次追问,牵系着全县12万学生的健康与未来。
“我县的智慧食堂监管系统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目前运行如何?”“校园食品安全风险与营养健康监测怎样有效落实?”“全县现有140余家校园餐供货企业,如何实现常态化监督?”
9月26日,道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现场,一场围绕“校园餐”的专题询问正在热烈进行。来自教育行业的人大代表们带着扎实的前期调研,接连抛出关键问题,直指校园餐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些精准的发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深入学校一线、走进食堂现场的扎实足迹。
专业履职,在一线彰显担当
今年7月3日,道县教育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全县首个聚焦教育领域的人大代表履职平台。驻站代表们依托这一载体,围绕教育质量、资源均衡、校园餐安全等关键议题,开展精准监督。联络站的设立,标志着人大代表履职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行业化,也为深入监督校园餐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题询问前,代表们做足了“功课”。他们走进学校食堂后厨,仔细检查食品库房、消毒间、切配区、备餐区的卫生状况;在原料储存区,认真核验食品保质期,查阅采购票据与台账记录。这些一线走访,让代表们掌握了真实情况,确保在询问时“问到点子上,击中关键处”。
精准发问,聚焦校园餐全链条
询问会上,教育行业的人大代表们的问题覆盖了校园餐从采购到餐桌的全过程:食材来源是否规范?食品安全责任是否压实?营养搭配是否科学?食堂卫生如何持续改进?财务审计是否到位?饮用水质有无保障?每一个提问,都精准锚定管理要害,折射出代表们对学生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专题询问不能止于‘问’,关键要‘问出实效、推动整改’。”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强调。面对提问,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推诿,坦诚回应。能立即整改的当场表态,需协同推进的,明确责任单位与时间节点。询问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还对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个部门履职情况开展了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
创新监督,“人大+”凝聚监管合力
除了专题询问,道县教育行业人大代表还积极参与“人大+”融合监督新实践。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联动教育局、卫健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食品安全与膳食经费管理开展联合整治。这种监督模式贯通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优势,推动监督工作从“前半程”向“后半程”延伸。
检查组“四不两直”深入道县一中、二中、三中、白马渡中学等50余所学校,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访谈交流、问卷测评等方式开展调研。在道县白马渡中学、新车中学、工贸学校等食堂,检查人员支付餐费后,与学生同坐一桌、同吃一餐,亲身体验饭菜口味与营养,并对卫生状况、食品安全提出评价建议。
百“问”不如一“尝”。陪餐制让代表们获得最直观的用餐体验,也为后续建议提供了真实依据。
闭环管理,推动问题真整改见实效
专题询问与监督检查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形成监督闭环,推动问题真正解决。检查组督促各校建立“问题、责任、整改、时限”四本台账,分层分类推进整改。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县教育局对学校食堂大宗食材公开招标工作推进顺利,食材采购、食品留样、经费管理等制度逐步健全,食堂安全风险评估、应急处置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完善,从源头上、制度上堵住了风险漏洞。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厚流表态,将全面接受县人大监督,聚焦问题、举一反三,切实推进整改,构建长效机制。
校园餐,既是惠民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在多方有力监管的推动下,学生们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稳步迈进。
监督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联络站的设立,到深入校园的调研;从专题询问中的犀利发问,到“人大+”的联合监督——道县教育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始终站在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最前沿。
正如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所说:“这是我们回应12万学生和家长期盼的必行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