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视察 > 正文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9-11-11 09:54:27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龙江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即“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的提出,澄清了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些重大是非和模糊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必将形成一种强大的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力量。

  ----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要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对业已形成的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民族关系协调工作中,进一步强调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把各族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本质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为它起引领作用,是支配各民族成员思想和行动的总闸门,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基础性和最深层的作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使各族群众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根本在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实践中,就是要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鼓励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推动各民族逐步由空间嵌入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毛主席早就说过: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永州市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