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表之窗 > 正文

凤尾村的热心大姐——记江华瑶族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涛圩镇凤尾村计生专干李冬丽
发布时间:2016-04-29 17:37:03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凤尾村的热心大姐

——记江华瑶族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涛圩镇凤尾村计生专干李冬丽

 

本刊记者 于双华  陈文静

 

“我是2006年担任村计生专干,2007年当选县、镇人大代表的。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些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他们就会信任你,支持你的工作。”李冬丽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李冬丽家毗邻207国道,在家门口开了家便民商店,经营了一些日用品。空闲时间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坐坐,扯白话,尤其是一些外出务工的家庭,老人带着小孩在家,遇到一些大小事时都要来店里坐一坐,请李冬丽帮忙,她总是满面笑容的拿凳子、搬椅子、倒茶水,仔细倾听,能帮忙的马上帮,一时解决不了的着想办法帮忙。

外出劳务收入是凤尾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较多家庭靠在外打工的家人寄钱回家维持生活,所以经常出现家里有事等钱急用,厂里还没有发工资,老人小孩在家空着急的现象。村民李基助三兄弟夫妇都在广东务工,年过六旬的母亲在家带着六个小孩读书。2010年的一个上午,李基助的女儿突然肚子不舒服,痛得在地上打滚,但老人因为家里没钱而迟迟没送医院。李冬丽听说这事后马从放下手中的活,从家里拿了600元钱送给老人,并请了一台车把把小女孩送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小孩得了急性肠炎,因时间拖久了,情况危急,经医院奋力抢救终于脱离了危险。李基助夫妇回家过春节时专门到李冬丽家登门感谢,说:“如果不是大姐你帮忙,恐怕我女儿出大事了,你是我家永远的大恩人。”李冬丽说,这没有什么,帮下邻里乡亲救急,不用客气。从这件事以后,村里的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再也没出现生病因没钱而久拖不治的情况,哪家有困难,都会想到找李冬丽帮忙,她也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丈夫笑着说,我们家成大家的钱库了,她说,没事,帮着救下急,不吃亏。

李冬丽最惦记开学的日子。少数困难家庭逢开学就犯难,尽管学费不多,但是杂费、生活费还是凑不够的。她每年开学前几天都会坐在店门口不外出,向村里几个重点困难户了解孩子入学情况,看有没有因为钱不够而耽误入学的孩子。村民李××的孩子十二岁了,偷偷跑到镇上去上网打游戏,不仅熬夜没有搞好复习,还把父母留着交学费的钱用了一百多元,到开学时学费也不够了。李冬丽知道情况后,把孩子本人和爷爷奶奶找到她家来,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孩子终于承认错误,表示今后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李冬丽拿出两百元钱补上学费缺口,让孩子去报名上学。这个孩子吸取教训,发奋读书,今年上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记者帮李冬丽算了一笔帐,每期开学,李冬丽将近要拿出1500元钱帮助学生,一年要拿3000元左右,而所有的钱都要等孩子父母过年回家才能还上。

今年上半年,村里的五保老人任和亮找李冬丽,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电照明,晚上都是摸黑的,经常摔跤。得知这个情况后,她立即到镇民政办、供电所协调,当天下午就安装好了电灯,并解决了电费问题。李冬丽不但对待村人如此,对待邻村人也一样,去年邻镇的任和动在石场被石头压断了脚,没钱去县医院做手续,他们找了李冬丽,李冬丽没二话没说便与丈夫去农商行取了3000元钱,立即请救护车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做手术,因抢救及时,任和动保住了腿,现在已活动自如。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村民家里的事都喜欢和她说,有困难都想找她讲,觉得这里是他们的另一个温暖的家,李冬丽就是他们最贴心的人。

 

热衷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李冬丽十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计生工作,平时里她喜欢学习,阅读一些计生方面的书、报、杂志,熟悉计划生育政策。过去,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人多力量大等思想还比较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自我管理为主这一目标的实施。面对这种现状,李冬丽上任后,首先从宣传政策,贴近群众,贴近育龄妇女的心做起。她把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贴到各家各户的墙壁上和村民经常出入的地方,让村民了解、熟悉计划生育政策。她经常和育龄妇女交流谈心,介绍少生优生优育的好处,重点分析其中的利与弊。通过两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已经转变,“无儿便无后”的观点淡化了,超生抢生的现象也没有了。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识也提高了,因而都非常积极主动的配合李冬丽的工作,生两个女孩后主动要求结扎的“两女结扎户”越来越多。王美香夫妇是村里第一对生两女后主动提出结扎的夫妻,夫妇二人说“我们听懂了政策,也相信她,子女多了大人和老人都受苦,而且教育也不好。我们结扎后可以放心在外打工赚钱,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全靠李专干她替我们照顾周全。”

今年8月份,在广东打工的村民李熊秀生了二个女儿后专程从广东赶回来,找到李冬丽主动要求做结扎手术。到县计划生育指导站检查发现她身体虚弱、贫血,暂时还不适合作结扎手术,建议休养数月以后再来做,她同意了,表示休养好后再请假回来做手术,并说“虽然我们经常不在家,但李专干经常通过电话和我们讲计生方面的相关政策,要优生优育,我们两口子商量决定把两个女儿培养好比什么都强”。面对一些“一个计生专干芝麻大个官,有什么了不起的”、“ 管别家女人生孩子要遭报应的”等讥讽语言,李冬丽总是一笑置之。用她自己的话说“计生工作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还难。关键是要以心换心,别人信任你,工作才好做”。工作中李冬丽正是遵循着这条原则,把凤尾村的计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到目前为止凤尾两女结扎户有23例,在全镇名列前茅。

 

热情为村民办实事

凤尾村共1500余人,4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水田931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因为耕地面积少,发展思路不广,特色不鲜明,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如何把农业经济搞活,怎样能让村民在自家门前赚钱致富成了凤尾村的头等大事。为此,李冬丽等村支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讨论,最后下定决心,决定联合木泽、西水等村向上跑资金、寻求技术支持,并到广东等地联系收购商,发展香芋种植业。并终于在2010年建起1000多亩的香芋种植基地。望着田间劳动的村民和郁郁葱葱连片的香芋,李冬丽自豪的告诉我们这片基地现在亩产纯收入6000-8000元,而且产量、销路十分稳定。每天能为村里安排40个劳动力做事,人均早日收入40-50元左右。

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把握政策优势,李冬丽和村支两委干部发扬不怕吃苦、不愁麻烦的精神,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搞建设、办实事。她们自已垫付车费、电话费、差旅费等,几年来,没向群众集资一分钱,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投资30多万元安装自来水,使每家每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建设村活动中心和篮球场,硬化村、组道3000多米,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外出务工回家发展产业的村民,李冬丽更是竭尽全力给予支持和帮助。西屏山发展了100多亩玫瑰香柑,长势良好今年已丰收在望。村民反映,但由于基地没有通车路,施肥、整土、采摘、运输很不方便,成本也高,希望村里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帮助修一条路。李冬丽她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找村支书与村主任商量。经过努力和争取,在县扶贫办、发改委、水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条长500多米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生产之所需。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的村民十分看好真心为他们着想的村领导班子,在外打工返乡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很多村民在家搞起来养殖和种植业,凤尾村现在有养猪大户5户,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村民吴光强、奉前兴等人带头在村承包了200多亩地,上半年种植玉米、下半年种植桑叶养蚕,年收入近100万元。

 

热忱履行代表职责

李冬丽说,群众选我当人大代表,就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代表这个光荣的职责。

她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地告诉我们告诉我们那里叫湖山洞,面积近1000亩,牵涉河路口、涛圩两镇的几个行政村,但由于排水系统不好,一下雨就积涝成灾,淹没农作物,所以种植的农作物收成都不好,有时甚至会颗粒无收,因而现在这块地基本荒废了。我们计划把那一片土地开发出来,为更多的凤尾及其他村的村民提供发展的空间,到时将会有更多的人在自家门前发财致富。她利用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契机,联合部分代表撰写了一个议案,提交有关部门。目前,这个议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已经立项并完成前期勘测设计工作,今年冬天至明年春天就会上马实施,排涝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群众对搞活这块土地信心十足。

凤尾村有个叫大竹凹的自然村,没有田地全是贫山裸石,住有村民54人,历来不通路,村民的生活十分贫困难。身为人大代表的李冬丽时时记挂着这些村民,她提了议案,并在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亲自找到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建议修一条村路,帮助改善交通条件。去年底在县扶贫办、交通局、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大竹凹历史上第一条公路。考虑到村民的生活境况,为彻底解决村民后顾之忧,李冬丽又争取到民政部门的支持,让大竹凹村民全部享受低保待遇,大竹凹村民生活有了根本保障。

临走了,李冬丽和村支书告诉我们,村支两委已经统一思想,计划明年将继续搞活土地流转,扩大香芋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玉米基地,让更多的产业大户进来搞开发,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努力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

热点排行